我素来不喜欢和家人来往。
说起原因,不过是因为父母往往太过“扫兴”,好比是经常不厌其烦的邀约我去某个我早已多次表明不要去的地方,在家里总是反反复复做那几道我明确说过不那么喜欢的菜,反复鞭策我拿不到奖学金的事,对话直接上来就问“你进组了吗”“你实习了吗”“你自己赚到钱了吗”这种让人觉得毫无必要并且莫名其妙、也只会给人徒增厌烦的事。
即使不说这些明确的言语或举动,我父母的一些生活习惯也让我感到不适,比如,他们总是不能学会先敲门、得到准许、再进入我房间,即使我多次和他们这么说,也总是学不会在出我房间的时候顺手把门带上,他们也学不会和和气气的说话,比如他们有问题的时候太喜欢诉诸情绪与互相的责备,而没有把目光放向矛盾的本质,想想两人究竟为什么产生分歧,因而,他们平时产生的令人觉得莫名其妙的矛盾也不少。
有些时候,爸爸妈妈的意思是非常好的,比如我亲爱的妈妈会在我学习的时候给我送各种吃的进来,有时是水果,有时是某种很神奇的东西,妈妈会说,“吃了利好减肥的”,总之内容五花八门,但是她貌似始终不会意识到,我不喜欢学习的时候被打断,毋论这些食物中还有不小的部分是我平时都明说不喜欢吃的了。再比如,妈妈总会建议我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散步,因为她非常喜欢去那里,那里的景色也很优美,但是我觉得那边蚊子太多,又没什么好看,总是委婉回绝,让她和我爸爸一起去。
或许爸爸妈妈都是很不错的人吧,他们也十分热切的希望我好一些,也十分爱我,但是我总是提不起精神和他们互动,甚至入学之后没打过几次电话,假期也不怎么愿意回家,宁愿待在学校。我想,这是很不好的。可是每次和他们打电话,难免谈及“奖学金你有没有啊”“你想读博的那个学校是不是比不上交大啊”“研究生肯定要读的”这种话题。前者让我感觉压力很大,而且不是什么努力了就一定能有的东西,更何况我因为某种神人原因刚好被卡了奖学金,这种话题偶尔说一次也罢了,反复提及实在是让我火大;至于后面那两个话题,我感觉我父母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虽然我每次都会和他们仔细阐述我的想法,他们也往往说“你说的我们都听不懂,你自己懂怎么办就好了”,下次聊天还是难免提及,就让我逐渐失去了耐心。而父母对我也不是很满意的。因为我实在很少联系他们,即使他们来邀约我打电话,我也往往说现在很忙(在包图自习的时候我有0个理由想要打电话好吗),有时会约在当晚十点打电话,更多时候直接说你们明后天再问好了,我近期很忙没空打电话。
很多时候我在反思我是不是确实没空打电话。其实并不是。哪怕我今天同时有两个ddl要赶,也不至于拿不出十分钟时间和父母打个电话聊聊家常,很多时候是心理上对他们可能提起的话题感到厌倦和反感,外加他们发消息的时间我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包图肝作业,心情好不到哪里去,就更不想回电。我对此感到十分内疚,但是就是对和父母打电话、回复某些糟糕的消息提不起兴趣。之前,我甚至想过开一个共享文档让父母对我所有的问题全写上去,一是可以弥补我不能及时回电这件事,二是方便回看,不至于让父母在相邻三次通话中都质疑“本科就业”的可行性;每次码字也更全面一些,防止被他们说以偏概全。后来一想,这么做显得生分,父母估计也懒得码字,只是想和我说上两句话,便也打消了这个念头。
很多时候,我暗下决心,如果以后做了家长,一定不要做和我父母那样给孩子扫兴的家长,也一定不要让孩子畏惧、反感和我交流,我们互相沟通、互通有无,这才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我在闲暇时刻反思回顾自己和父母的交往,观察别的家庭环境与小孩性格,感觉相当有收获,但大抵有很多都是感知性的,而很难用语言具体归纳。
如果非要用语言归纳,我觉得和孩子的相处精髓,莫过于倾听与尊重:
首先,你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完整整的有独立清醒意识的人来看。ta是你的孩子,但不是任你拿捏的泥巴。孩子到了一定岁数,有了自己的意识,那他说“是”就是“是”,说“不是”就是“不是”,你没理由先问ta意见,再完全不顾这个意见去行事。信我,这么做不如一开始就不要问ta意见。不去问,直接安排,孩子可能就会觉得父母有点强权而已了;问了,不反驳,却又不那么去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说过的话都被当耳旁风,自己完全没有被注意到,从而可能产生失落乃至自暴自弃的心情。人毕竟是向往和自己合拍的、认同自己价值的人的,这种情况下之后如果有人能认真倾听ta的想法并由此互动,你的孩子就会觉得对方关注了ta,从而很有觉得对方是个大好人,死心塌地的追随。我的想法是,在和孩子相关的事情上,或是家庭的大事上,还是有必要和他们说的,而询问是否支持要谨慎,因为如果对方和你意见相左就比较麻烦。如果问了,就要不计对方和你意见是否一样,阐述原因,或者总是追问ta原因,甚至问一问ta怎么看待对立观点,之后认真倾听并告诉孩子这已经纳入考量范围,最后不论决策是否如ta所想,都要最后解释原因,让ta感觉自己的意见被关注、被考量、参与了决策,这或许会给ta很大的成就和满足感。
孩子说过的话,你心里应当有数;孩子的习惯,你也应当尊重。没理由孩子反复说某种东西ta不喜欢,你却还要每次都问ta要不要,这很明显又让孩子觉得自己说过的话被当耳边风了。我的想法是,如果孩子阐述了某个立场观点,你感觉很疑惑,或者说是你不认同,或者说是你觉得难以做到,应该和孩子正面沟通讨论,最后得出一个一致性结论,并严格遵照其完成。以前的命题当然有推翻的可能,但是绝不应该是在立下规矩的一个月内,因为那样会让孩子觉得你变幻无常、不可依托。
其次,你不仅要把孩子当人,还要当成是一个“可以被理解的人”。大家都渴望能被理解、被认同,孩子不论多小,都是这样。婴儿哭的时候希望有年长的人可以靠近安抚,要吃奶的哭和尿床的哭也不一样;长大一些,自己的性取向、自我认同能被接纳,兴趣能被去功利化的理解与尊重,也是一种认同。感觉和小孩辩,尤其是你觉得ta的观点有一处荒诞不经,最好不要一上来就全盘否定,而是先问原因,想想对方为何如此想事情,ta的逻辑是什么,ta关注了什么才会让ta有这种想法。如果能搞清楚这件事,就会利于之后的决策——人总是喜欢别人为自己设身处地想事情,而不是强加一个自己难以接受的观点。
再之后,你或许可以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高配得感的人。我一直觉得“配得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topic,也是实实在在吃到过它的黑利和红利。我现在一直觉得我要做一个配得感高的人,哪怕因高估自己而做出过一些过于草率的决断,或者因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而出过岔子,也绝不想再回到小时候对什么都畏畏缩缩的感觉。举个例子,现在我看到喜欢的事物会主动出击,课业也好,课外活动也好,在做坏的负面效果可以接受的情况下,想要做,那就去做,做失败了也没事,就当是一次训练,吃一堑长一智好咯,天下没人会永远不犯错;我之前是很内向的,总是想安安静静去保持现在做的事情,总是不敢争取更多、尝试更多,这其实不太坏,坏就坏在如果别人做成了,我会很羡慕,从而在做出了“不做”这个决策的同时就感觉内耗,怕自己会错过什么,心里不那么开心。后来,当我多多尝试了一些事情之后,我发现,有些事情我去做竟然能做好,有些荣誉也都能获得,即使在一些事情上出了丑,那又咋样,没太大损失,笑一下就过去了,下次要注意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或者干脆再别碰这一个事情呗,焦虑程度大幅度下降。
但是,我不得不提到,“配得感”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阶级性的东西,或者说任何一种“配得感”都是有门槛的,人不能因为配得感是个网红词就没理由的立刻获得它,这不是天然自在的东西。好比说你本来就有钱,那对钱的配得感就是天生的,你从小时候就生活在一个富裕的环境中,自然觉得多一些钱不是什么令人焦虑的事;但如果本身没有钱,可能就会对突然来临的财富感到措手不及,不知道怎分配,可能也害怕丢失或者不敢花。在另外的一些事物上,所谓“配得感”也很多是需要后天磨练才能得到,多少都要经过心态、认知、处境的改变才能获取,不是说想要得到就能得到。
又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特别纠结于某件和孩子相关的事如何处理,只需要记住,你自己有什么缺陷(虽则关注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这是怎么引起的,然后记住它,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避免就可以了。
我一直觉得这个想法大差不差,也可以稳稳做到,只要能保持一点耐心和和善。但是,直到我某天在吃饭的时候听到了隔壁的对话,我才发觉这个其实很难。
事情是这样的,某日我正在天街吃滨寿司,隔壁位置是一对母子,孩子还没有变声,大抵是12到15年生人这样,他在给他妈妈滔滔不绝的讲他喜欢的某个网红。我听不出来那个网红是哪个方面的,或许是游戏吧,总之这个孩子说他也是那个网红的老粉了,关注了好多年,还吐槽那个网红偶尔断更,断更还不提前说明,这个很坏了——因为其他网红断更前都会提前说明——然后现在这个网红又断更好多天了,现在还没有人能联系上他,粉丝都比较担心他。大抵是这样的对话,他们断断续续聊了不下半小时,我听了都感觉无聊,实在属于是没啥内容的内容,各种表述同质化严重,反反复复都在讲那一件事。我是家长我肯定受不了,要打断孩子。可是这位妈妈很有耐心,她不仅一直听着,有的时候还会浅浅反问,在孩子回答后也能接上话,默许他一直讲下去。太耐听了这也。
回去之后想了想,其实这种方式相当利好倾听,也会让对方感觉自己被倾听、被尝试理解了,是一种对表述者来说很nice的体验。坏处是,太难做到。我要是家长我感觉我听五分钟就要不耐烦了,然后问孩子其他方面的情况,然而这些东西可能就涉及到孩子不喜欢的地方,比如八卦的问问孩子有没有喜欢的女生就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从而对我产生反感,从而提高了孩子对我倾诉的门槛,下次也会像我对我的父母一样不愿意倾诉。
唉,做一个不扫兴的家长,真难……